昨晚兩廳院看雲門經典舞作《家族合唱》。
QA時林懷民說當他第一次在報上看到花東海岸有海豚時,啪搭! 他的臉淚掉到報紙上,“原來海豚不是國外才有的動物啊!”這是在戒嚴時期,海岸線鐵絲網般隔離島民的年代長大的孩子,驚人的發現。
快50歲才第一次在嘉義新港家鄉的老照片展,看到台灣真正的歷史面貌,開啟創作《家族合唱》的靈感,林懷民說一直到1997年《家族合唱》做完了,斷裂的歷史那個部分被處理了,他後面才有像《水月》這些作品出得來,他變的比較安靜,躁動比較少了。
上百張台灣老照片投影在寬12公尺、高7公尺的天幕上,《家族合唱》視覺影像驚人,幕起,舞台中央獨舞者舞獅面具延伸的紅色緞帶,一路綿延到天幕,佔據整個舞台一半畫面,我們清楚看到和《薪傳》濃厚的血緣關係。老照片展現史詩舞劇的磅礡氣勢,配上愛沙尼亞作曲家Arvo Part的音樂及國台客原民語言的口述歷史錄音,時空流轉。
2008年雲門八裏排練場大火,花費兩年搶救修復,這些珍貴的老照片終於重建完成、首度曝光,首演十四年後,林懷民力邀首演版要角再度聚首重演,「受難者」王維銘、「黑衣女子」李靜君、「乩童」吳義芳、「長髮女孩」陳秋吟,舞者雖都已中年,雖然仍都跳躍嘶吼著要和自己、和觀眾對話,但身體卻更自在、沉著、從容。
《家族合唱》在1997年首演時,很多觀眾席間痛哭不已。2000年再演時,許多觀眾問,「這個舞作改了嗎?好像變的比較平靜了。」林懷民說,「舞沒變,是社會氣氛變了,觀眾更懂得包容了。」
幕落前,數十盞台灣房舍造型的水燈,靜靜流過舞台,家族合唱是一個安慰靈魂的作品,也為未來祈福。
我們知道,舞蹈是從祭典來的,坐在台下看舞者跳完《家族合唱》,我感覺和他們一起參與了這個在百年之交,爲台灣祈福的美麗祭典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