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經驗的重要性與價值

讀經:

「不但如此,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;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,忍耐生老練,老練生盼望;盼望不至於羞恥,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。」(羅5:3-5)

經驗是藉著患難贏得的

「忍耐生老練」

這裡被譯作"老練"的這個字,在其他版本中有不同的譯法–欽定本是譯成〝經驗〞,修訂本是譯成〝見習",美國修訂本是譯成〝經過試驗的〞–說出這個字必定是一個含意豐富的字,是一個有意義和內涵的字。它真實的意義乃是經過試驗而產生被認可的結果;我想欽定本譯得最好,它用〝經驗〞這個字,因為它和〝試驗〞是同一個字根–經過試驗而產生結果;那是這個字的精髓所在。「患難生堅定(或,忍耐),堅定生(或,忍耐)經驗。」

在新約聖經裡,不隻是在說法上,更是在其他許多方面,〝經驗〞在神的工作裡確實有它非常高貴的地位,在神的眼裡是非常重要且有價值的。〝經驗〞是才幹的品質,是成熟的要素。在我們所處的時代中,在不同的領域裡,傑出的領袖極其的缺少,那些領袖是他們的同僚之上,作他們的頭和肩膀;然而事情並不是這樣,在政治和治國的,在藝術,文學和音樂裡,有很多有名望的人,但他們都是屬於上一個時代的人。這樣的人今天並不存在我們中間,我們極其缺乏領袖人才,缺乏有才幹的人,缺乏算得上數的人。主是這樣的強調經驗的重要性,並且指出沒有一件其他的事物能取代它,祂自己也準備冒極大的危險,好將〝經驗〞作到人們裡面。

有時主似乎是在試驗我們。這樣的說法不知道合不合適,但我的用意是良好的。因為這試驗極具價值並重要,所以主準備將我們擺在一種環境裡,在其中能發展並達成最重大的成果,為要使我們能得著經驗,使我們手中有用並有價值。

經驗是無法轉讓的

經歷神是遠遠超過知識,我們也許博學多聞,並且很有知識;然而,缺少經驗,我們的知識隻不過是學識上的資訊而已。經驗是遠超過知識,它也不是人的聰明所能及。聰明的人或許能做很多事,並且看來似乎成功,但因為缺少經驗的品質,他們所建立起來的遲早都將崩塌。經驗是我們永遠無法從他人承繼的,也無法用任何的方法從一個人轉讓給另一個人;它必須是你花代價去買來的。因此經驗是擁有經驗的個人專有的資產和不動產,經驗是非常個人的。若是父神有可能使祂的兒子,主耶穌,在其他的方式裡,來成就祂所計劃並決意的目的,祂就早已那樣做了。父神成就祂所計劃的獨一的方法就是經驗:「…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。」(來5:8);「因受苦難得以完全。」(來2:10)就某種意義來說,即使是耶穌基督也必須為祂的經驗付出代價。祂必須藉著經驗被成全,使祂完備,來達到那完滿的結果,或者說豐滿的結局。

即使聖靈擁有一切恩賜的方式,就如授與能力,賦予天資,指示和加力,然而聖靈的工作並不是要來取代經驗。我們常常求聖靈為我們成就某些事情,這些事是聖靈從來不會做的。祂必須領我們到經驗裡去,這是祂答應我們禱告的唯一方式;許多禱告都是藉由經驗得著答應。你求主為你做某些事,祂就藉著經歷來帶領你,你的禱告是藉著這樣的方式得著答應的。當然,你當初的意思並不是這樣,你希望主在那個地點,那個時候成就這事,你是把這事當成一個從主來的恩賜和行動;然而那隻是一件客觀的事,是祂所給予的某些東西,但是祂卻想要將這事作成你的一部分,因此祂是藉著一些經歷來答應你的禱告。「忍耐生經驗」,若是沒有經驗,一切的人和事有什麼益處呢?

因此,經驗的重要性是遠超過從患難中得著釋放。「患難生經驗」,我們經常問主為什麼允許這件事或那件事發生,或者是為什麼祂不成就這件事或那件事。為什麼祂不阻止亞當犯罪?為什麼祂不攔阻世上這麼多會發生悲慘結局的事?經驗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這許多問題的答案。

經驗就是服事的特質

經驗是非常重要的;因為畢竟經驗就是服事的特質。當我們來到我們真實的生活裡,我們真實的面對所發生的事,和這些事所產生的那最嚴重的後果,我們所需要的不僅是資訊而已,我們需要經驗,並且我們隻能跟著經驗走,隻有經驗能幫助我們。難道不是這樣嗎?因此,經驗就是服事的主體和特質,並且在主的手裡有用。

在約翰班揚的天路歷程的寓言裡,有一個人名叫經驗,他是喜樂山中四個牧羊人之一–知識,經驗,儆醒和真誠–當然,這四者構成整個服事,而不能將他們分開看待。那個知識若是在經驗的手裡,或是與經驗同行,一切都是美好的;有經驗就不會減損知識的價值,但這知識必須是經歷過的知識,它必須與經驗同行。班揚是如何說到經驗這個牧羊人的?一個訪客訪問這四個牧羊人所在的農村,他是這樣描述的:他的身形和面容堅定的結合在一起,他有一雙機靈而仁慈的眼睛,他樂意並準備好來負重,並且所有他辛苦所贏得的智慧是一種的性能,明顯表現在他的工作和生活舉止上。那是一個對經驗的美好定義:〝工作和生活舉止的性能〞,〝辛苦贏得的智慧〞。他是一個牧羊人,我們知道聖經裡所說的牧羊人和我們的牧羊人不同。我們的牧羊人必須驅趕羊群,將羊聚在一處,用牧羊犬和其他的方法來招聚它們。在敘利亞的牧羊人,他隻須要來到某一個地方,開始唱一首詩,羊認得他的聲音,就會聚集到他那裡,他能藉著禱告和唱詩將羊帶到他所要帶領他們去的地方。它們認得他的聲音並且跟隨他。今天也是這樣:帶領就是牧羊,牧羊就是帶領。然而,經驗是那牧羊人,因此經驗就是帶領的人。

當然,這將完全取決於我們是一班關注我們自己對主和其他人的最高價值,還是我們隻是一班以自我為中心的人。若我們是關注自己的最高價值,並且這樣看待我們自己,經驗就要起訴我們,向我們有所要求;然而,你若不是這樣看待自己,那麼我所說的這些對你將沒有任何的意義。但是主在這裡是將在祂手中有用的這件事看作有價值的,不論我們在思想上是否對這件事感興趣,或是我們的心是否受這事的拘束,我們都無法逃離一個事實,那就是主正積極的忙於這個工作,祂正尋求使我們在祂手中有用。是甚麼原因使我們因此而有經驗?神領我們走困苦和艱難的道路的原因是甚麼?而在這途中,祂為什麼要在我們身上冒這極大的危險?祂確實是在冒險,祂冒著我們會背叛的風險,他冒著我們會苦毒的風險,祂冒著我們誤解祂對付我們的風險,祂冒著我們不聽駕馭,脫離掌控並逃走的風險,當祂把我們放在一個艱困的情形裡,祂冒著相當大的風險。然而祂認為,為了經驗,這一切都有價值,因為即使是錯誤的反應,以長遠的眼光來看,終將造就成我們的經驗。即使是我們的悖逆和苦毒都在他主權的控制底下,我們應該知道我們可以在祂的主權底下學習一些事情,好使我們能幫助、指引並勸告那些願意接受並需要我們幫助的人。是的,祂做這一切事的目的是要我們能得著經驗,不是把我們做成職業牧師,而是把我們成全成一個牧羊人,"他的身形和面容堅定的結合在一起","他有一雙機靈而仁慈的眼睛",用他在艱難中所贏得的智慧,他準備好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。那就是主現今正做在我們身上的,為要使我們有經驗。

經驗是實踐的,而不是理論的

因此,經驗就是實踐的總和。它因經歷而有,因實驗而成,它是知識的實踐;那是顯而易見,無需贅述。患難是非常實際的,非常真實的,你無法迴避患難。在患難中的忍耐也是非常真實的,那不是一個理論。如果患難所產生的忍耐長出了堅定不移,培養出經驗,那是一件何其美好的事。或許我們許多的事上不足,或許我們沒有充足的知識和學養,缺乏足夠的才能和聰明,就是世人所擁有,所依靠的。倘若人們依照世人的標準來試驗我們,而我們的回答是,「我隻有經驗。」這樣的回答是完全無法被接受的。他們可能要問,「你到底有什麼學位,你通過了甚麼考試?」隻說我們有一些經驗,那是一件不夠格的事;反而,若是我們有其他的一切卻沒有經驗,我們倒是很容易被世人接受。但神並不這樣看待這事,對祂而言,人們所舉行的考試和我們所說的經驗根本毫無關係。我們或許擁有的不多,也沒有許多的是拿得出來的,說到學術領域裡的成就,說到我們有甚麼樣的頭銜,擁有甚麼學位,我們是被鄙視的–我們在這世上或許微不足道,然而請你記得,神極其看重經驗遠過於其他的一切,而那卻是我們能擁有的。從最小的事到最大的事,我們都可以有經驗,這在神的眼中是如此的重要,以至於祂留意的調適環境好使我們經歷許多的患難。因為「患難…,生經驗」

你是否已經了解在我們英文裡被譯作〝患難〞的那個字的完整意義?患難在希臘文中是一個圖像字–這個圖像就是我們在農場中所用的那稱為耙子(Hollow)的工具,當我們說我們有一個悲慘(Hollowing)的經驗,你知道我說的是甚麼,你知道那個意思。哦,那個因著耙的動作所產生的撕裂、切斷和撕碎!這就是這個字完整,真正的意思;耙子從我們背上耙過就產生經驗,這經驗是經過這個過程而有其價值。

經歷的永遠價值

毋庸置疑的,經驗必定有它永遠的價值。這經驗的價值必是永遠的;否則,我們的一生就是一個莫名其妙的奧秘和一個沒有解答的謎。當你們這些年輕人經過那些痛切的經歷,並且出了重大的代價買了經驗,你也因此擁有極具價值的經驗,若是在那時你發現,那些比你年幼的人並不想要得著你那樣的經驗,他們對那件事一點興趣都沒有,他們也不會來請教你;若是你所經過的痛切經歷,在這世上沒有出路,也無法講清楚說明白,這是一件讓人不可思議的事!我們不禁要問,所有你所經歷過的,所有你花重大的代價買來的,它的價值何在?它的價值必定是永遠的。神是以一個更寬廣的視野,超越我們可憐的一生,來在我們身上工作,祂要在我們身上得著那有永遠價值的經驗。或許隨著你年歲的成長,患難也逐漸的加多,但這一切又是為甚麼?祂是以一個更長遠的眼光來工作,在其中祂必要得著一些是祂算得上數的,是超過時間的限制的;為了這個目的,祂讓患難生忍耐,並且忍耐生經驗;〝知識終歸無有〞,但是經驗必要持續存並且發生它的功效直到永遠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中文維基百科 的頭像
    中文維基百科

    土豆網免費影片,土豆網韓劇線上看,wj3土豆網,土豆網韓劇播放,土豆網影片線上看

    中文維基百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